2012年4月14日 星期六

十年寫作歷程歸結:小說之根本與延伸

  從十四歲開始寫小說,到現在已經要邁入第十個年頭了。從一開始的懵懵懂懂,到現在的樣子,不能不說當中經歷了很多的改變。當然,寫作的快樂從沒變過,只是隨著年齡增長、思考成熟,也開始思索關於「寫小說」這件事情本身的一些技巧,更重要的是回頭省視自己的寫作;而在網路上認識了一群同好之後,彼此的討論、或是互相分享的關於「寫作」的資料,更讓這樣的過程產生許多自己的想法。許多文章都會提及「寫作」、「寫小說」的必備要素,而我自己看了之後,大概歸結,也就有了這篇文章。
  那麼,針對我自己跟許多前人的經驗,「寫小說」需要什麼呢?以下,是一些我的個人想法。我不能希望大家都認同,畢竟一件事情有很多面向,但是做為一個小小的作者,提出這些,只希望大家能得到什麼──或至少,是我對自己過往寫小說的一種紀錄。

根本:心態

  我指的是作者個人對於「寫小說」這件事的認知。我想對於寫小說的人──或是所有寫作者來說,這無疑是最重要的。畢竟作者終究是一個作品最原始的根源,關乎到作品的產生、立足點、發展性,也包括了結束之後的更進一步。從我的看法,不管寫小說的動機是什麼,這絕絕對對是一個作者必須好好省視的部分──如果你真的希望能夠「寫好小說」或「寫好的小說」。

一、產生:「想寫」與「去寫」

  最源頭的,還是作者對於「寫」這件事情的需要或渴望。因為有心寫作,你才有可能提起筆,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轉換成大家看得到的字句。寫作的原因可已有千百種,舉凡表達人生思想、單純地說個故事等等,因人而異,但簡單來說就是作者「有話想說」。
  然而「想寫」跟「真正去寫」中間總是有一段距離,多數是來自己給自己的限制,舉凡沒有時間、怕寫不好、沒有靈感等等。但是那通常都只是逃避的藉口,真正熱愛寫作的人會不計顧一切代價,只為了寫些什麼。
  所以其實有時候不必想得太正式,就算是雜文、隨筆,短短的一百字、五十字,那也都是「寫作」──不一定只有新詩、散文、小說、長達數頁篇幅的等等才是文章。最重要的,是你把「寫」的這個動作落實。
  萬事起頭難,只要跨出第一步,堅持下去,才有可能達到自己的目標──現實是,沒有起步,你永遠達不到。對於寫小說的人尤其如此,因為寫小說可以說是一種長期奮戰,是馬拉松。

二、立足:「寫小說」與「說故事」

  而寫小說,雖然目的是要表達想法,但是既然都用「小說」來包裝了,那就必須要有正確的態度:你是來「說故事」的──而讀者會從你的故事中看到、聽到、學到你所包含在你小說裡的東西,要簡化來講,也就是「小故事大道理」那樣。如果你只是想說理辯證,那麼金庸說的好:「只要有社論、報紙,何必再要小說?」
  小說的獨特性便是在此:透過貼近真實的事件,來闡述作者個人的思想、看法等等不一而同。同理可證,如果是想賣弄知識、甚至是對讀者說教,那麼就不要考慮用小說的形式呈現,因為作者必須了解,讀者會想讀小說,是因為他們是來「聽故事」的──不是聽你高談闊論。
  真的想這樣做,除非你自忖有高超技巧,否則,這種態度上的錯誤,幾乎會必然導致你的失敗──因為高高在上的態度,只會讓讀者背對你,而不想聽你說話的內容。但是在我的看法裡,這樣的做法,只能說是作者對自己寫作技巧的炫耀,同樣容易令讀者厭惡。

三、發展:「練習」與「功課」

  小說就是這樣特別的東西,看似輕鬆的故事裡,要表達的會是很多很多。而這些元素從哪裡來?自然是作者本身。所以作者也是有功課要做的,記錄生活的點點滴滴、感受自己身旁發生的事情、廣泛閱讀、仔細思考,這些都會是你小說最好的材料──也能避免你用各種關於內容缺乏的藉口來讓自己逃避寫作;另外,透過資料的求證,更會是對小說的保證。
  同樣的,寫小說是條漫長的路,在這個過程,也不要忘記為自己找動力,更不要忽略了該付出的努力。沒有什麼是一蹴可幾的,小說既是這樣具有獨特性質的存在,如果真心想要做好,那麼懂得督促自己是最最重要的──畢竟,練習才能達到完美。

四、結束:「完美」與「目的」

  然而,可以很篤定的說,沒有事情會是完美的,人一樣,小說也是。所以當小說完成之後,要問的是:「我是否達到了我想要的目標?」──也就是,「我是否表達了我想表達的?」而不是在意別人、在意市場對你的小說的反應。
  小說雖然是想表達作者的看法給大家,但是回歸本身,如前面所說,那是因為作者「有話想說」。說了這些話,當然希望大家來聽,只是沒有人會是受所有人喜愛的。所以,不要因為畏懼而放棄了自己表達的權利。就算是不成熟,有看法依然是最難能可貴的,勇敢說出來,不必擔心別人的看法。只要真誠,讀者都會感受的到,也會願意傾聽。
  寫作完當下與事後的自我檢查與修稿同樣也是很重要的,這是作者對於讀者與作品和自己的尊重,但是修稿也需要拿捏程度。以我而言,之後回頭再去看那篇作品時,已經進步的你或許會有重新改動作品的想法,只是我想這個部分雖然見仁見智,但是有時讓作品維持在當初寫完的樣子,保留那樣的初衷和青澀,留存成長的軌跡,或許也是不錯的吧!

五、進步:「意見」與「謙虛」

  當然,既然知道自己不完美,那麼適時聽取他人的意見也是很重要的。雖然不必太過介懷別人的看法,但是寫小說對於所有人而言,都可以說是一種沒有止境的學習,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懂得謙虛,適時採納他人的意見,對於自己何嘗又不是種進步的途徑?
  但是,對於意見的審慎評估也是很重要的。畢竟小說中就是來自作者的東西,外來的意見或許與作者本身想表達的會有落差,而更別說有的讀者根本就完全不了解你想說的。所以,要不要因此做出改變,終究是取決於你自己的決定。對於作者來說,這也是一種另類的功課。

  總結來說,小說既然做為一種文學,自然有其技巧,但是對我而言,作者的心態,永遠才是最重要的。一個具有靈魂的寫作者,與文字的量產機器之間的差別,就是在此。

延伸:技巧

  「寫小說」在前面被我簡單的定義為「說故事」──往下想,說故事要說的好聽,當然有得注意的地方,也就是技巧。一個不好看的小說,是很難讓人繼續讀下去的,所以為了讓你的想法能讓更多人看見,技巧做為手段,雖非絕對必要,但也是有其重要性的。

一、「角色」

  角色可以說是小說裡面最重要的元素,因為角色是代替作者表達作者想法的媒介,可能透過角色間的互動、或是角色在情境中反應。簡言之,角色可以說是作者的化身。每個角色都是從作者筆下誕生的,可能依據作者的個人體驗、日常觀察等地方產生。
  角色既是如此重要,那麼就有幾個不得不注意的地方。最重要的,是要記得──角色雖然是作者表達的工具,但角色不是「玩偶」,他們有自己的「生命」。作者需要隨時隨地提醒自己這個事實:角色才是真正活在作者構築世界裡的人。
  而角色的生命根本來自作者對角色的事前設定,舉凡個性、思考模式、情感表達、價值觀念等等。而一旦這些設立了,確定下來,從此,這個角色就已經脫離了你的掌握,成為獨立的個體存在。當然作者可以依據這些事前設定來推算角色的下步行為,但是追根究柢,對於角色本身而言,那是他「活起來」的一個表現,不是作者可以隨意更改的。所以事前設定很重要,需得謹慎。
  角色作為作者的表達媒介,當然也是有輕重之分,其中最主要的角色──「主角」,則會決定小說的走向,因為他是這個故事的領導者。作者必須審慎評估各個角色彼此間的重要程度,重要者要最為耀眼,但不能掩去了作為不重要者的光芒。

二、「架構」

  以我解釋而言,架構是指小說整體的樣貌,也就是骨架,又可分為內、外兩種:「外在架構」指的是讀者容易可見的,或著概略而言,是小說的「背景」,也就是作者對於角色所處的世界所作的呈現與設定;「內在架構」,就是大家比較泛指的文章結構,更簡單的說,就是簡單的四個字──「起、承、轉、合」。
  一般而言,很多人會把「背景」這個部份拉出來講,不過對我而言,那是作者「有意」呈現給讀者的一種「建築物」──一個「環境」。這個故事中的世界是什麼樣貌、有什麼樣的人、在什麼樣的時間、說什麼樣的話……等等,都是作者要給讀者的一種預先存在於故事裡的「框架」──這也是我把它視為「外在架構」的原因。
  既然是作者有意的呈現給讀者的,那麼在做規劃時就要求完整,而在寫作時──尤其是當角色在裡頭活動時,作者更不能夠忘記這個雖然可見、但是卻容易忽略的部分。假設一個古代角色說出了類似「這實在是帥爆了」的語句,這種格格不入會讓讀者無所適從、妨礙閱讀,更是暴露出作者本身寫作時的不專注、甚至是隨便的心態。
  而「內在架構」,就是無關故事本身的部分,也就是作者對這個故事的「安排」,是結構上的、語句上的,若要譬喻,就是文章的「骨頭」乃至於「骨架」。這個部分要如何安排,端看作者個人個性以及寫作習慣,可以順敘、倒敘、插敘、交錯等等,只要這個架構是有跡可循的,並且能夠適切作者表達自己所想、營造出作者想要的氣氛即可。

三、「情節」

  情節可以說是一篇小說的具體呈現──本身可以說就是作者想說的「故事」,包括了裡頭的「事件」。這是替故事本身更加增色的部分,也可以說是上面說到的角色跟角色、或是角色跟外在架構互動所產生的結果:一個人在一個環境裡的反應、兩個人之間的對話或互動,產生了故事本身的推衍。
  情節往往是吸引讀者繼續閱讀作者的故事的原因。最首先且基本的,就是要符合邏輯。如果一個角色揮劍砍在另一個角色身上,那可以預期的是另一個角色會受傷,而不會是瘀血。情節不符合邏輯、缺乏說服力,發生了太多不可能發生的事情,讀者對文章的信任感會消磨殆盡。
  但是情節不是平板的,相反的,應該要是能夠製造文章起伏的元素,所謂的「刺激」、「衝突」作用便是在此。這兩者可能來自角色、或是環境,作用在接收角色的身上,讓角色產生「反應」,從而改變故事的節奏、氣氛,並且產生期待,來製造吸引讀者的要素。所以,情節從以上兩個條件看來,可是簡單說成是「合理的意料之外」。以我而言,就是所謂的「梗」或「點」吧!
  而上述的內在架構,就是作者安排情節的方式,依據方式不同,情節的開展也會有不同的變化。這個部分,很重要的是「節奏」,作者要明確弄清楚這個情節所要表達的是什麼、又希望能有什麼作用,不要在描寫途中混淆了重點,更不能為了「發生而發生」。

四、「敘述」

  敘述可以說是將小說除上述幾點之外的地方填補完整的元素,有點像是把留白給填滿的顏色、或是將軌道給連接在一起的卡榫。主要是針對角色、外在架構的描述,同時也扮演著替情節鋪路的作用。也就是說,這部分也關係到內在架構的「節奏」,簡單來說,節奏的頻率便是由敘述與情節兩者之間比例產生的。
  進一步講,故事充滿情節固然很好,但是如果欠缺了敘述,會讓小說像趕火車似的,令人喘不過氣。只是敘述雖然有緩和節奏的作用,反過來說,當這個部分拿捏不當時,便會令小說產生延宕、拖延的情形。
  另一方面,前面提到敘述也是對角色及外在架構的描寫、和對情節的推展,也因此,讀者對於這三者的具體想像,便是透過敘述來成立。回到更前面我說的,小說是根據「貼近真實」的事件來表達作者的思想,那麼這裡的「真實」,就是來自於敘述的細緻與否──更準確的講,是「精準」與否。同時這也是產生文章氛圍的一個重要要素。
  因此敘述的詳細程度與否,作者必須仔細拿捏,如此才能讓故事以作者希望的節奏平順進行,確實吸引住讀者的目光;並在這個過程中,讓讀者能夠同時獲得足夠建立想像的資訊。

五、「情感」

  這部分特別拉出來,不只是因為這部分具有重要性,更可以說是上面幾項綜合起來的混合──也是更前面提到,作者所想表達的東西。這裡不單指的是小說角色的情感,而是包括了作者在小說裡頭所表現出來的所有事物──舉凡是故事本身、想法、觀點等等。
  但不論如何,小說最基本的情感要素,應該要是能夠引起讀者的想像,讓讀者能在小說中找到完全不同的世界,或是找到與自己世界一些息息相關的事情,總而言之,就是要讓讀者與作者產生某種難以言喻的連結。
  其實我自己也無法明確敘述這個部分,因為這是一種複雜的多面向組合、產生化學反應之後的產物;更是作者在上述「心態」裡的種種的一種另類具體呈現。或許正因有了這種大家都明白、卻無法用語句去描述的地方,小說才會變成一種藝術、一種文學吧。

  那麼,歸結而言,我腦中的這五個技巧,假設用一幅會動的湖畔畫來比喻的話:整個畫面的構圖是「內在架構」,看不見的,卻會影響整個畫面的觀感;整個畫面的景象則是「外在架構」,確實呈現出一個湖邊景像的世界,畫中的天氣、時間點、土壤的性質等都是其要素;而「角色」是畫面中的風、湖、樹等等,要是微風、暴風,是大湖、小湖,是柳樹、松樹由作者決定,同時這也受「外在架構」的影響;「情節」便是風吹所產生的樹梢搖晃,或是葉落而在湖上所激起的漣漪;「敘述」則是畫面上的顏色,或是描繪上面種種東西的線條;「情感」,則正是這幅畫的意境。

  言至此處,其實我想到能說的大概都已經說完了,接下來的部分,讀者可以直接略過,因為這是本文的小小作者對自己提出的看法的檢驗,以及對自己過去作品的分析檢視。

自我檢視:〈《鶴齡》〉

  這是篇我自認不是很傳統的武俠小說,總計一萬多字,初寫於高二,前後總計修改了三次,一大兩小。講的是一群人爭奪一本記載有長生不老方法的書,但最後卻反而由無心爭奪的人取得的故事。

一、心態:「想寫」與「去寫」

  當初寫這篇最早的想法是:「想寫篇有不會武功的主角的武俠小說,來突顯『武俠』中的『俠』」,以及「想寫一個『兩段史實中間的傳說』這樣的故事」,及至這故事後來成型之後,又多了個「表達自己嚮往『淡泊為樂』那種生活」的想法。
  這篇的寫作時間不算長,但是卡在高二將近考期的時間裡面顯得有點緊湊,不過每天逼自己一點一點利用休息、甚至是上課時間,花了一兩個月,才終於把它寫完,總計一萬多字。另一因素則是有參加文學獎的壓力。

二、心態:「寫小說」與「說故事」

  因為後來有了體現自己嚮往淡泊的這種想法,所以在寫作之中難免會有相關的情節,初版的文章在這個部份算是非常失敗的,因為目的性太強,導致文章看起來沒什麼樂趣,只是為了寫而寫。之後高三時看了覺得不滿意,又棄稿重寫,把裡面故事的細部架構建立起來,也終於看起來比較像是一個故事,而不是初版那樣明顯就是來說理的文章。

三、心態:「練習」與「功課」

  這個故事其實算是對當時某些發生的事情──大概跟考試上大學有關──有點感慨,最後一直在腦中打轉的結果,就變成了這樣的呈現。而當靈感點閃現在「秦始皇尋找長生不老藥」這點之上之後,便查了相關的一些資料,最後見縫插針,才有了以醫術為中心點散發出去的構想,最後張三也才會變成醫聖張機的祖先。

四、心態:「完美」與「目的」

  我個人是個完美主義者,所以對於作品的完成度老實說會很在意、也很執著。不過弔詭的是,我對自己的作品都很自戀,所以一但我認為我達到我想做的目標──把上面第一點的想法寫到故事裡落實之後,我就會很開心,別人給的建議或回饋,雖然多少會放在心上,但除非是真的很嚴重的問題,我也不會再去修改它了。所以這篇文章,即使現在回頭去看它,雖然有些不足,我還是很喜歡,有時看著看著也會不自覺笑起來。

五、心態:「意見」與「謙虛」

  其實我個人是很喜歡看讀者的意見,一方面有人看了小說,另一方面也想聽聽同一個故事,不同的人會有什麼樣的看法。不過我個人倒是很少會依照讀者的意見去更動作品,除了上面提到我對作品自戀的原因之外,同樣的我也希望向更前頭說的那樣保留作品的純粹與自己的成長紀錄。當然讀者提出的意見,通常我在下次寫作的時候就會特別注意。
  在這篇作品的狀況是,那時初版寫完之後有幾個人幫我做了評論,後來過了一年,我再回去看時,覺得這篇作品完全無法吸引自己,因為如同上面說的說理性太強,因此後來在高三考試重點期的時候也是斷斷續續重寫,直到大二藉著某次寫作課才終於改版完成。

六、技巧:「角色」

  這篇作品的男主角張三,是個個性木訥的老實漁夫,完完全全的普通人,也不會武功。女主角常妙婕則完全相反,個性靈巧活潑,醫術高明、武功高強,算是跟張三做個對照組。不過兩人同樣有著淡泊、熱心助人的俠義精神。所以追溯回去,跟我當初寫文章的用意,有很大的關係。

七、技巧:「架構」

  這篇文章的「外在架構」,由於牽扯到部分歷史──還記得「想寫兩段歷史中的傳說的故事」這件事情吧──所以推算時間,是在秦始皇後的兩百年,也就是西漢的時候。但是故事本身跟史事沒有什麼關係,因為是「傳說」,所以簡單而言,這裡呈現的只是個古代的世界。除了特別去注意裡面的文字或是器具──用的是秦篆、竹簡之類的──有無不符朝代的現象,大抵就是一般寫武俠要注意的背景。
  「內在架構」的部分,開頭與結尾分別用了兩段以標楷體表示的文字,用字也故意簡潔,讓它看起來像古文,為的就是讓它看起來像是史書上的文字。而另一方面,每一章的章節名都用的是「……之後」的型式,為的就是呼應開頭「史載,之後……」、結尾「傳說,之後……」的部分。基本上是順敘法,沒什麼特別的。另外每個段落都是以「雨仍在下」來結束,直到最後才有雨過天晴。

八、技巧:「情節」

  分幾點來說:
  第一,從張三被射下海開始,到後來的種種情節,都顯示了常妙婕的醫術極好,家裡則是醫學世家。後來及至張三跟常妙婕夜談的同時,先讓常妙婕否認了她跟《鶴齡》有關。在海底暗穴那部分,則用天蠶絲布來暗示骸骨跟常妙婕之間的關聯。最後發現骸骨就是常妙婕的祖先常壽,《鶴齡》更是她祖先的遺物,只是單純的一本醫書,根本沒有長生不死之法。
  第二,在往蓬萊島上高地時,武林眾人除坎水派弟子接連病倒;在崖前,武功高強的六大掌門全部上不了崖。常妙婕後來點出是因為坎水派洛掌門下毒,所有武林眾人在船上開會時喝下的那杯酒有異。
  第三,這故事是兩段史實──秦始皇尋藥和醫聖張機──中的傳說。因前者尋藥的過程,誕生了眾人搶奪《鶴齡》的風波;而後得到《鶴齡》的張三與常妙婕結為連理,這本書成了《傷寒雜病論》的前身,張三則成了張機的祖先。
  這部分大抵如此,畢竟是個一萬多字的小說,塞不下太多東西。

九、技巧:「敘述」

  裡面我花了不少篇幅來敘述不一樣的風景:一開始的暴風雨突顯那種不安定的氛圍;中間的張三看蓬萊島、常妙婕與張三登崖遙望都希望能區別出兩人與其他武林人士不同的心態;最末的天晴則是代表著風波已過等等。
  另外有些描述兩人動作的語句與對話,像是常妙婕對張三開浮屍的玩笑、或是張三說常妙婕像仙女、抑或是張三決定要不要拿竹卷來燒時的那種困擾等等,都是為了凸顯兩人的性格。而其餘的,大抵就是作為連接,來把整個故事串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十、技巧:「情感」

  這部分絕對不是我說了就算的,但是我確實希望讀者們能接受到某些訊息,或許是「人生不必過分追求什麼,只要平凡也是種幸福」這樣的想法吧!當然當中常妙婕不顧自身安危解救張三、或是張三不會武功卻仍舊義無反顧的跳下崖去救常妙婕等等諸如此類的地方,也是希望表達一種「俠」的精神。

  到了這裡,這篇文章算是完完全全正式結束了。不管讀者們是很耐心的看到這邊、或只是走馬看花的看過去,其實我並不奢望讀者從我這裡學到什麼,畢竟寫作這種東西很個人,而上面那兩大部分共十小點的分項,只能說是我寫文章到現在的一些自我省視的基準吧!就如同前面說的,這是對我自己過往的一個紀錄,而在紀錄的同時,我重新思考了我究竟應該以什麼樣的標準來檢視自己的小說。八千字左右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對於過去懵懂寫作的自己而言,算是有長進的長了;但對於未來還要持續進步的自己,絕對是太短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竹亭留客,遊墨存痕。